一、设计阶段:增加不必要的设计成本
案例:小张通过熟人认识了一位设计师,设计师给了一套设计方案并附有大致预算,人工+辅材大约2.7万元,整个基础装修(人工+辅材+主材)约6万元左右,小张也比较满意。第二天,他拿着装修方案到建材市场打听价格,发现30000元的主材预算绝对不可能,按设计要求,基础装修至少要超过10万。
解读:设计师赚取的是人工+辅材中的部分和带业主去买材料的回扣,然而又不能把价格定得太高把业主吓走,于是预算中人工+辅材是大头,主材反而不那么重要了,等进场开工后,业主发觉主材太差要更换的时候,设计师就有了理由:业主自己要选贵的主材,原来的预算当然就不行了。
很多装饰公司的设计师会在设计上做手脚,增加不必要的成本,比如增加不必要的装修项目,测量和设计时有意多报、谎报,加大工程量。消费者要装修时首先不要急于寻找装饰公司,而是应全面系统地对自己的房屋进行评估,包括打算投入的资金是多少,对各种装修材料进行一次市场调查,做到心中有数。同时可以咨询、参考周围最近刚装修好房屋的设计样式和朋友建议,有效控制成本。
二、采购阶段,材料偷换最常见
案例:最能“黑”钱的项目还是木芯板。我在合同中要求用正宗“某某牌”木芯板,我家需要做两个大衣柜和一个大书柜,木芯板用量很大。做好之后感觉效果还不错,但住了一段时间,发现不对。经过检查,原来装修工人开始买的是正宗“某某牌”木芯板,但我不在期间,他们又用其他牌子换掉了。
解读:遇到比较精明的房主,工人们都同意一起去买料,但第一次肯定不会把料备齐,只买一部分,这一部分差不多都是按房主要求的价位买。以后他们自己去买材料时,当然就买便宜的。在购买时,不仅要和材料商在合同里写好,使用某种型号某批次的一等品或合格品,在和工人一起购买材料时,也要写好协议书,一定要一次性购买好材料,不够时,要使用同等品牌同型号的材料。另外,做家具要板材,也需要合页、拉手等五金件,如果当时没写好,最后在五金件上,也会吃亏。
三、施工阶段:合同外工程使成本上升
案例:装修时我和一个比较知名的装饰公司签了一份半包合同,并口头承诺所有工程保修5年。开工第二天我去现场,发现工人在走墙壁上的电线只包了个塑料类的皮子,根本没套管,在我的强烈要求下才套了管子。另外还想把一个插座移动20公分,可是他们却把线拉出来重新跑,结果发生了几十倍的费用。工程一周后,水电完工,我请内行人去验收,发现电路分得不科学,让工人改,可工人死活都不改,说是设计师设计好了,与他们无关,找装饰公司,公司说设计图我已签字。
解读:一个比较完整的家装合同除了工程预算、设计图纸以外,还应该包括关键施工项目的施工工艺、施工计划以及甲乙双方的材料采购单。在合同中写清楚施工工艺,是一个约束施工方严格执行约定工艺做法、防止偷工减料的好方法。尽管合同里做了一些规定,但是大多比较粗浅,主要反映在对于材料的品牌、采购的时间期限以及验收的办法、验收人员没有做出明确规定,所以在合同文件中更要写清楚施工细节。另外在装修过程中做好跟踪监督,监督施工中谎报用料、用工;监督防水、管线等重点施工时段,避免“隐蔽部位”留下隐患。
四、售后阶段:售后服务难以保障
案例:我家装修找的是正规装修公司,但在装修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。比如洗手间的地漏不是最低点,维修了几次,撬了地砖后,居然用玻璃胶补地砖。修来补去,我们跟着受苦受累,投诉也无门,监理和项目经理总是互相帮腔,总部的投诉中心毫无用处,每次接到投诉就指派监理去解决。两年后水管漏水,打总机说过了保修期,不能维修,好容易转到客服中心,客服说请维修工和我们联系,结果过了1个多月,也没有人找我联系过。
解读:现在大部分装修公司在装修合同上对装修质量的约定都含糊其辞,一般写“按国家有关标准执行”,但这个“有关标准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质量要求,业主并不知道,最简单的方法是在合同中写清楚。
消费者住了半年、两年或者五年的使用周期后,才能看出真正的问题。这么长的时间中有些公司已经解散,有的甚至连建材市场都已倒闭,消费者根本无处索赔。因此,在签订家装合同时,最好选择有约束力的场合,如卖场内签订,还附带卖场的合同,很多市场推出了先行赔付制度,对消费者都是很好的保障。